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民事诉讼中引入诚信原则浅议/胡启凤

时间:2024-07-22 03:27:4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5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事诉讼中引入诚信原则浅议

胡启凤
(湖南省芷江师范学校,湖南芷江 419100)

[摘 要] 民事诉讼法中引入诚信原则的目的在于修正对抗制诉讼法模式的过头之处。诚信原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普遍性原则,已经内化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成为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指针。我国民事诉讼法不仅有必要将诚信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予以规定,而且还需要规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将诚信原则落到实处。本文拟就民事诉讼中如何引入诚信原则阐明了笔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实施措施。
[关键词] 诚信原则 民事诉讼指针 滥用诉权  法律措施

Negotiation of good faith in common pleas
HuQi-feng
(Zhijiang Normal school of Hunan, Zhijiang Hunan 419100)
[Abstract] Introducing the good faith in the code of civil law is the purpose of amending the contradiction of civil law which over reach range .It’s the fundamentel that good faith principle has been in civil law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nterred in proceeding .It’s the mayor point. of civil Iaw proceeding In our country it’s necessary to be way of the funda ment, but also to be true on ruling a series of system and rules. For the purpose of common pleas how to import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the writer clarified the viewpoint, meanwhile, being the executive measure.
[keywords]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point of common pleas Abused of the litigious right Law measure

一、民事诉讼中确立诚信原则的缘由及其各国立法之异同
《庄子·渔父》中所载的“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周易·乾·文言》中所言的“修辞立其诚”,古人信奉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信”等都是指人们的言论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由此认为,“诚信”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支柱性准则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将“诚信”这个道德范畴转引到法律当中,使之成为一项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从而实现了所谓的“道德规范法律化”。
我国民法学研究表明,诚信原则乃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诚信契约是与严正契约相对而言的,在严正契约中,当事人只须严格依契约办事即可,无须承担契约文字以外的更多的义务;而诚信契约则不同,当事人除需要依契约的文字承担相应的义务外,还需要承担该契约中未加明订的补充性义务,而这种义务是依赖当事人按诚实和善意的要求履行的。在由此所发生的诉讼中,也即诚信诉讼中,法官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对当事人所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予以职权化的调整,使之符合公平正义的抽象理念。可见,诚信原则最早发生在实体法中的合同领域,其目的不仅为当事人履行其合同义务课加额外的诚信义务,同时还据此赋予法官对实体问题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又是对立统一的。
萌发于古罗马法上的诚信原则发展到现代社会,其内涵不断地扩大和丰富,它越出债法领域,扩及到了所有的民事法律部门,以至于许多国家民法均开宗明义地将它作为一项民法基本原则加以规定。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就确立了该原则的基本规范地位,其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由此来看,诚信原则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民事实体法中已得到完全的确立。
民事实体法上的诚信原则既是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的依据。前者要求当事人权利不得滥用,后者则意味着承认法官的创造性司法活动,允许法官在法律无明文规定时依据公平的要求进行裁判。可见,实体法上的诚信原则在本质上乃是交易道德的基础和利益平衡的结合,它具有行为准则和裁判规范的双重权能。就规范的性质而言,诚信原则对当事人乃属义务性规范,它要求当事人按诚信的要求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对法官以此对裁判结果予以具体的平衡,使之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就当事人而言,诚信原则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的行为准则;对法官而言,诚信原则既是法官行使审判权、履行审判义务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其平衡各种诉讼利益的基准。这种诉讼利益的平衡状态一旦因为当事人一方的行为而受到影响,法官则需依诚信原则对这种扭曲了的诉讼利益关系进行矫正。
民事实体法上的诚信原则既然对当事人起行为准则的作用,而对法官起裁判规范的作用,那么,其规范的主体自然包括当事人和法官两个方面。尤其是对当事人所起的规范作用乃是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裁判阶段,因此,实体性的诚信原则是跨领域而发挥作用的,在时序上有着严格的先后性。诉讼上的诚信原则则仅仅在诉讼程序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诉讼程序产生前以及诉讼程序结束后,它都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不仅如此,诉讼法上的诚信原则除继续调整当事人之间的诉讼行为关系外,还调整法院和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此外还对其他诉讼参与人,如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等的诉讼活动起调整作用。因此,诉讼法上的诚信原则在规范的主体上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从国外诉讼理论以及相关立法例来看,诚信原则的规范主体一般仅及于当事人,最多涉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而往往不扩及于行使审判的法院。将诚信原则的规范主体扩展到法院,使之成为对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个约束原则,这是我国诉讼法学理论的创造和发展。笔者认为,在规范主体上将诉讼法上的诚信原则作融化的理解和把握是有必要的,这不仅因为法院需要借助诚信原则对诉讼利益关系作出动态的平衡,同时从司法监督机制上说,也需要利用诚信原则对法院恰当地行使审判权予以规范和制约。对当事人而言,其违反实体上的诚信原则所侵害的客体仅仅限于实体法律利益,对法院而言,其违反诚信原则所损害的客体则既有实体性利益也有程序性利益。其实体性利益表现在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必定会损害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或者会使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失去平衡;其程序性利益表现在,由于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损害了当事人的实体利益,而这种损害的后果依法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法定程序予以补救或纠正。可见,实体上的诚信原则既规范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又调整法院的民事审判行为,违反它所侵害的法律利益主要表现在实体利益,但也会间接地损害诉讼利益。例如,对当事人来说,如果一方违反诚信原则,主张了虚伪的事实并提供了虚假的证据,对该事实进行了证实并由此取得了胜诉的结果,在这种情形下,诉讼公正直接受到损害,但同时其实体利益也遭到了间接的影响。又如,对法院而言,如果法院违背诚信原则作出了突袭性裁判,使当事人觉得此裁判结果的形成不可信赖,则法院的此种行为便损害了当事人所应当具有的诉讼结果可预测性的诉讼利益。同时,由于法院作出了突袭性裁判,当事人原本可以提供的诉讼资料或证据材料由于预测的实体结果的正确性,这又使其实体利益存在着间接受损的潜在可能。可见,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法院,甚至是对其他诉讼参与人,他们违反诉讼上的诚信原则,其结果不仅直接地损害了诉讼利益,而且还连带地或间接地影响了当事人的实体利益的实现或保障。
民事主体违反诚信原则行使实体权利或履行实体义务,此时所产生的后果是实体法上的责任,如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等等;法官违反诚信原则行使实体上的裁量权,此时所产生的后果乃是判决被改变或撤销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国家赔偿责任或对法官个人的错案责任追究等等。但是违反程序法上的诚信原则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复杂得多了:首先对当事人而言,如果其诉讼行为违反诚信原则,则不仅能有可能导致程序法上的后果,如罚款、承担诉讼费用、被裁判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等等,同时还会产生实体上的法律后果,如侵权责任等等,如果情节严重,则还可能产生刑事法律上的责任,如伪证罪、妨碍司法罪等等。其次对法院而言,如果法官违反诚信原则,则可能导致因程序严重违法而被宣布审判无效,从而引起发回重审或再次审理的诉讼后果;情节严重者,也可能会因为被认定为错案而产生国家赔偿责任或错案责任之追究。最后对其他诉讼参与人而言,他们若违反诚信原则而实施诉讼行为,直接的后果便是会导致相关的诉讼行为被宣布为无效,如证词无效、鉴定无效或翻译无效等等;此外,对他们实施这种违反诚信的行为,法院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对他们施加相应的强制措施,如罚款、拘留等等,若情节严重,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那么,民法中的诚信原则能否延伸适用于民事诉讼领域并成为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呢?对此,大陆法国家的学者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形成了“肯定说”和“否定说”的分歧。日本学界在战后对于民事诉讼法中引进诚信原则是持反对态度的,其理由主要有这样几条:第一,处理繁杂的民事诉讼程序应客观地适用明确的基准、遵循具体的规范。第二,具有诚信原则的价值判断已具体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之中,因而无需在此以外再规定一条抽象的诚信原则,这样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是有害的。第三,诉讼是当事人之间对立性抗争活动,只要双方当事人按照民事诉讼法具体规定去进行就可以了,而不必要在法律规则之上再加上一条伦理规则。但是,民事诉讼立法的实践为这种争论给出了答案,并划上了句号。1895年颁布的《奥地利民事诉讼法》第178条规定:“当事人据以声明所必要的一切情事,必须完全真实且正确地陈述之”。这可以看作是真实义务的立法先河。该法并且规定,当事人所作的不真实的陈述属违法行为,如果是出于故意或过失,当事人应负损害赔偿的义务。我国解放前1922年《民事诉讼条例》也借鉴了此法例,规定了诚信原则:“当事人故意陈述虚伪之事实,或对他提出之事实或证据故意妄为争执者,法院得科以300元以下之罚款。”日本1996年新《民事诉讼法》第2条则明确将诚信原则规定为统帅一切的基本原则:“法院应为民事诉讼公正并迅速地进行而努力;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以诚实信用为之”。同时该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大量的与诚信原则相关的内容,作为对诚信原则在具体诉讼环节上的落实和体现。我国台湾《民事诉讼法》则别具一格,它将诚信原则分解为三大原则加以规定,其第8条规定了合作原则:“在主导或参与诉讼程序方面,司法官、诉讼代理人及当事人应相互合作,以便迅速、有效及合理解决争议”;其第9条规定了善意原则:“当事人应遵守善意原则;当事人尤其不应提出违法请求,也不应陈述与真相不符之事实、声请,采取纯属拖延程序进行之措施及不给予上条规定之合作”;其第10条规定了扩大理解原则:“所有诉讼参与人均负有相互间行为恰当之义务,而律师与法官之间有以礼相待之特别义务;当事人于文书或口头陈述中不应在不必要或不合理之情况下使用侵犯他方当事人名誉或名声之言词,或使用不予有关机构应受尊重之言词。”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定诚信原则,但其第5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这三大诉讼义务,实际上都是诚信原则的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一项“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理论上把它解释为“诉讼权利不得滥用的原则”,而权利不得滥用乃是诚信原则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依此而言,应当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是确立了诚信原则的。其他的明显与诚信原则相关的具体内容亦为数众多。由此看来,诚信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已经在现代各国民事诉讼法中所确认。
二、民事诉讼法为什么要确认诚信原则
前已述及,诚信原则由伦理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再由民法中的法律原则演化为民事诉讼法中的法律原则,可以说是现代法律制度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和必然产物。那么,原本作为私法领域中的基本原则为什么能够在民事诉讼这一公法领域发挥作用呢?
第一,民事诉讼法中之所以要规定诚信原则,是因为民事诉讼法和民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或一脉相承性。马克思论断:“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审判程序和法律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因为审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应当具有相同的内在精神,民事实体法中的诚信原则也应当体现在民事诉讼法中。如果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诚信原则的要求,则民事实体法中的诚信原则就不可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和贯彻。这是由民事诉讼法所具有的工具性价值决定的。因为,民事实体法中的诚信原则具有两个功能:首先它是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备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的要求,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备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的要求,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其次,诚信原则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授予。后一个功能是对法官而言的,不属于对当事人的行为准则要求,因而与民事诉讼法不直接发生关联。但前一个功能直接与当事人的民事行为相关,因而与民事诉讼发生联系。如果前者不能扩及于后者,则前者所具有的功能必定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民事实体法上的诚信原则,若在解释论上涵盖对当事人的行为准则要求,那么,从立法的一贯性和体系性上着眼,必然要在立法上认可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这种诚信要求乃是从民事实体法上直接转承而来,而非属民事诉讼法上的独创。这反映了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实体法的保障功能以及隶属性质。
第二,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诚信原则是为了适应新型诉讼模式的需要。诉讼法的立法史表明,诚信原则并不是在任何一种诉讼模式中都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的。就职权制模式而言,法官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诚信原则主要是针对法官恰当地行使职权来说的,其对当事人的规制意义较为微弱。而法官恰当地行使职权,在一定意义上说乃是审判制度所要求的,是由审判法或法院组织法来规范的,因而民事诉讼法对此可以不具有必然性。事实上,诚信原则乃是在对抗制诉讼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抗制诉讼模式的预先存在是诚信原则赖以生成的逻辑前提。在对抗制或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当事人是诉讼程序的主导者,当事人的诉讼对法官的审判权具有最大限度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当事人拥有最大范围的诉讼权利,当事人自治和当事人控制是该诉讼模式的基本表现形态和运作方式。当事人在拥有充分诉讼权利的同时,其对诉讼权利的滥用也就成为不可避免之现象。滥用诉讼权利,不仅容易导致当事人诉讼地位的不平衡,而且也影响法院的司法权威性,同时对诉讼效率的提高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为了克服此种诉讼弊端,现代国家的民事诉讼都不约而同地引进了本属私法领域的诚信原则,使私法原则公法化。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得以确立的结果,乃是减缓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固有的对抗性色彩,加强了当事人在行使诉讼权利过程中的合作和协同。例如在德国,人们已不再把民事诉讼视为当事者之间对立抗争的关系,而是将其作为协同关系来把握并使这种思想渐露头角,造成所谓债权法上概念的信义原则与诉讼发生了结合。可见,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其目的主要在于纠正当事人主义的过头之处,使诉讼程序的过分事人化倾向得到遏制。但这种遏制并非简单地向职权制模式回归,而是通过强化当事人诉讼义务的途径使当事人主义能够正常地发挥作用。到了这里,人类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充分地表现了其自身规律和辩证逻辑。可见,诚信原则之在民事诉讼中的确认,所造成的结果绝不至于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的增减,而是一个新型诉讼模式的诞生,因而,其意义乃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反映了诉讼文明在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三、违反诚信原则,滥用起诉权。
滥用起诉权从滥用者主观状态来看有程序不同的各种表现,而不是全然一致的。具体地看,滥用起诉权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欺诈性诉讼。欺诈性诉讼是原告在捏造事实和伪造证据的基础上提起的诉讼,其目的是借助诉讼技能获得法院的信赖,从而得出满足其诉讼请求的胜诉判决。它既可以表现为原告针对被告恶意串通,共同实施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诈欺性诉讼行为。可见,欺诈性诉讼是典型的侵权行为,只不过与一般的侵权行为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向作为被侵权者的相对方当事人实施侵权行为,而是通过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行为来助成其侵权行为。如果将通常意义上的侵权行为看作是直接的侵权行为的话,那么,欺诈性诉讼则属于间接的侵权行为。尤其是,与一般的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是单一的法律客体即相对方的合法权益有别的是,欺诈性诉讼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它不仅侵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实体权益,而且还侵害了诉讼程序中所必须具备的司法权威性,司法机构的信誉和尊严受到了挑战,诉讼中应有的公正价值基础和效率价值等等都受到损害。因此,欺诈性诉讼所产生的后果是多重的:一方面,它应受民事侵权行为法的调整,应被认定为侵权行为使之产生侵权责任;另一方面,它又构成了妨碍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行为,应对行为实施者施加相应的强制措施,同时由其承担败诉的诉讼费用以及对方当事人为应对此等诉讼所花费的合理费用,此外,情节严重的,对其伪证行为还应以构成伪证罪进行处罚,也就是说,刑法中应增加民事伪证罪的罪名。我国台湾省曾有一判例涉及到欺诈性诉讼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问题。在该判例中,某人知其不享有该支票权利,但他竟以该支票影本取得支付命令并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对此认为,该欺诈行为是为了故意不法侵害对方的权利,应负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责任,受侵害者可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德、法、英、美等国均认可此种滥用司法救济的侵权责任。应当指出的是,欺诈性不构成刑法中的诈骗罪,后者所侵害的客体不涉及正常的司法秩序,同时诈骗行为也是直接向对方当事人实施的,对方当事人一直处在被蒙骗的心理状态,因而与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完全不同。但是,欺诈性诉讼不仅虚构了事实,而且还伪造了证据,这种为审判权的行为设置了客观上的障碍,审判权出现了错误行使的实际风险。这就与单纯虚构事实,法院不会认定该虚构事实的存在,从而也就不会判决满足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原告虚构事实的目的未能达到。这种情形下所产生的后果一般不应扩及于刑事犯罪领域。可见,对欺诈性诉讼的构成来说,它不仅要有实际的诉讼行为和故意的心理状态,同时更关键的还要有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的客观行为,至于其诉讼标的额有多大以及能否得逞,则仅属情节问题,原则上不影响诸法律后果的形成。
2、骚扰性诉讼。骚扰性诉讼是指原告在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的基础上向被告提出诉讼,以给被告造成诉讼烦累或给被告带来名誉上的损伤为目的的诉讼行为。骚扰性诉讼与欺诈性诉讼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骚扰性诉讼在心理状态上并不以追求胜诉的后果为目的,其目的主要在于给被告带来诉讼中的麻烦,使被告无谓地卷入诉讼之中空耗时间、精力与金钱,或者使被告在充当被告过程中受到名誉上或商誉上的损害;另一是在骚扰性诉讼中,原告并不实施伪造证据的行为,或者更准确地说,除了自己的陈述外,他并不制作虚假证据。这一点与前一点是相连的,因为原告本身并不以获得胜诉为目的。比如,原告为作申请人向法院提出宣告作出被申请人的被告企业为破产企业的申请。该申请要得到法院的接受和认可,必须要具备被申请人存在破产原因这一条件;如果不具备该一条件,法院则拒绝作出宣告被申请人破产的裁定。但虽然如此,被申请人的商誉可能会因此而遭到极大损伤,就这一点而论,申请人目的也达到了。这就是典型的骚扰性诉讼。再如,一个公司员工因不满公司经理实施了性骚扰行为。在该诉讼中,原告除自己的陈述外别无其他任何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了所控行为。这便有可能构成骚扰性诉讼。当然,不否构成骚扰性诉讼,尚需要提供证据对原告恶意诉讼的心理状态予以证明。骚扰诉讼除产生诉讼上的不利后果外,还应将视为侵权行为追究行为者的侵权责任。
3、盲目性诉讼。所谓盲目性诉讼,又称轻率性诉讼,是指原告在起诉前不作冷静的分析和调查,便向法院提起一个毫无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的诉讼。从定义上可以看出,盲目性诉讼与骚扰性诉讼在形式上是相似的,原告所提起的都是无根据的诉讼,同时也都没有伪造证据,并且都要遭受败诉裁判。但是二者却有实质性的差异:盲目性诉讼的提起者在主观心理状态上并不存在故意使相对方遭受不当损害的目的。他之所以提起一个毫无根据之诉,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缺乏对诉讼的事实关系或法律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比如说,原告向被告张三提起一个环境污染之诉,但实际侵权者是李四,而原告只要稍作调查便可知侵权者不是张三而是李四,对张三而言,原告向他提起的诉讼便是一个盲目性诉讼。再比如,原告要被告还款,被告提出欠款已还的抗辩,原告此时才认真核对帐目并恍然大悟,承认被告确已还款的事实。这些诉讼都属于盲目诉讼。由于原告提起盲目性诉讼都是由于事先未作合理调查而引起的,并且如果作出合理的、必要的调查和分析,便会避免此种诉讼的发生。因此,这里不仅需要将盲目性诉讼与骚扰性诉讼乃至欺诈性诉讼等恶意诉讼区别开来,而且还要将它与其他合理败诉的情况区别开来。所谓合理败诉,就是原告在诉讼前作了合理调查,但由于客观上不具备事实理由或法律理由,或者由于举证不能而遭到了败诉判决。所以,败诉判决仅仅是盲目性诉讼得以构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除败诉判决这个客观结果的条件外,要构成盲目性诉讼,还需具备提起诉讼者在主观上具有重大的过失的心理状态这一主观性条件。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1条就规定了对轻率性诉讼的制止,它要求律师或当事人在向法院提交的诉答文书中签名确保诉讼并非轻率之举。当然,对轻率诉讼的判断也非易事。美国学者波恩教授对轻率诉讼是这样界定的:“①当原告提起诉讼的时候,知道事实依据在客观上完全或者实际上完全不符合所主张的法律原理对事实的实质要求,或者②当原告未经合理调查即提起诉讼,而如果其进行调查,则案件的情况将如同①中的描述”。 这一标准可供我们借鉴。
4、重复性诉讼。重复性诉讼是指在法院作出生效裁判后,当事人依然以同一诉讼标的向同一当事人提起诉讼。重复性诉讼是违背一事而不再理原则的诉讼行为,也是违背诚信原则的诉讼行为,其实质是对起诉权的滥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五)项规定:“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这一条规定便是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肯定。在生效裁判作出后,当事人如果认为生效裁判确有错误,可以向法院申请再审。但对于申请再审权的行使也必须符合诚信原则。为了限制当事人违背诚信原则的任意申诉,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8月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有关问题的规定》,其第3条规定:“同一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的规定,对同一案件只能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一次。”这一规定,其目的主要在于限制诉讼的反复进行或重复进行,从而将当事人对生效裁判的错误救济行为纳入到诚信原则的轨道中去。同时,对于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当事人如果向两个以上法院同时或先后提起诉讼,则立案在后的法院不得重复立案,或者在立案后发现其他法院已先行立案的,则将案件移送到先立案的法院处理。这一规定也是为了防止重复诉讼的出现,也是诚信原则的具体体现。另外,在涉外诉讼中,如果某个诉讼正在另一个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那么,当事人的任何一方均不得在其他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这也是诚信原则在处理涉外诉讼时的一个具体表现。
四、违背诚信原则,滥用诉讼权。
利滥用起诉权的行为在表现形态上前已述及,这里再具体分析一下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1、对真实义务的违反。所谓真实义务,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违背诚信原则故意对案件事实作虚伪陈述的行为。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进行诉讼中的对抗或者攻击和防御,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对案件事实的主张和陈述;当事人之所以发生纠纷,产生争议,以致诉讼成为实际可能,一个极其重要也极为常见的原因便是对纠纷事实存在着分歧性认识。比如说,原告主张被告借款尚未清偿,而被告则抗辩该借款已经清偿。这就使案件事实上的认识分歧是形成纠纷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若不存在此种分歧,则纠纷一般不会发生。这种事实主张上的分歧就其成因而言无非有两种:一是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发生均发生的事实分歧,可以看作是“客观上的事实分歧”;因后一种原因所发生的事实分歧,可以称为“主观上的事实分歧”。对于客观事实分歧,则有意识地掩盖事实真相的当事人对事实所作的陈述即可能构成对真实义务的违反。可见,是否违反真实义务,其区别的界限并不在于当事人所作的事实陈述是否在客观上符合案件事实的真相,而在于作出违反事实真相陈述的当事人对此在主观上是否明知而为。因而对真实义务的违反有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一是当事人所作的事实陈述在客观上违背了事实真相;二是当事人在作出此虚假陈述的过程中持故意的心理态度。前一个构成要件说明是否违反真实义务要等到法院作出最终的裁判时方能予以判断;后一个构成要件的判断则也往往需要转化为客观的标准,比如一般的情况下,普通理智的人们是否会经过了合理的调查的分析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加以判断。如果同时符合了此两个构成要件,则应当被认定为真实义务的违反。违反了真实义务,则要产生诉讼上的不利后果,如承担诉讼费用、罚款等等。当然,真实义务能否产生,则取决于特定国家民事诉讼法对此是否有明文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当事人拒绝陈述的,不影响人民法院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由此可见,当事人是否作出陈述,以及作出何种陈述,皆任其自由,而无必须符合真相之义务。既然当事人不负有真实陈述的法定义务,法院也就不能以当事人违背真实陈述之义务而对之施加诉讼上的制裁。
2、举证突袭。所谓举证突袭,指的是当事人有证据故意不在该举证的诉讼阶段举证,而等到另一个诉讼阶段或另一种诉讼阶段提供证据。比如说,当事人在庭审前不提供证据却在开庭时再提供证据,或者在庭审时不提供证据而在庭审后提供证据,或者在一审中不提供证据而在二审中提供证据,甚至在二审中也不提供证据,却裁判生效后以提供新证据为由申请再审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举证突袭的表现形态如何,它的构成都有两个要件:一是客观要件,即有证据不在适当的诉讼阶段提供;二是主观要件,即迟延举证者在主观上存有拖延诉讼或期望突袭取胜的心理状态。显而易见,举证突袭是违背诚信原则的客观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在立法上要予以制止的非正当现象之一。
3、举证妨碍。举证妨碍是指通过故意毁损关键性证据的方法,阻止对方完成举证行为或给对方的举证活动设置障碍的行为。按照《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规定,举证妨碍的行为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行为;另一是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这里的“证据”包括各种类型的证据,如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等。各种证据都有可能成为举证妨碍的对象。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举证妨碍的实体法律后果。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5条对此作出了一定程序的弥补,该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据此规定,一方当事人所需要提供的证据处在另一方当事人的控制之中,另一方当事人便有义务提供该证据,该义务便是基于诚信原则产生。如果拥有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有义务提供证据而拒不提供,则构成了举证妨碍。举证妨碍所产生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能够产生诉讼法上的后果,如罚款、拘留等等制裁措施,这说明举证妨碍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妨碍民事诉讼的行为;另一方面,举证妨碍也会产生实体法上的后果,如举证责任倒置、推定事实的成立等等。
4、其它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民事诉讼法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赋予了它们大量的诉讼权利,但是这些诉讼权利都有可能背离其本来目的而被滥用。如滥用申请回避权、滥用管辖异议权、滥用申请财产保全权、滥用上诉权、滥用申请再审权等等。当事人滥用这些诉讼权利,其目的可能是为了拖延诉讼的进程或者为法院行使审判权设置人为的阻碍,也可能是为了给对方当事人增添诉讼负担,增加相对方的诉讼成本,迫使对方放弃对诉讼手段的有效使用等等。显然不能让这些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达到非正当的目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采取保全措施前,可以视情形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该法第96条继而规定,申请保全发生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显而易见,设置这些规范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当事人依诚信原则行使财产保全所导致的后果予以补救。当然,对于其他诉讼权利的滥用,立法上也应当予以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形成一个在不同诉讼阶段或环节发挥作用的诚信机制,并将它们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另外现代意义上的诉讼制度只允许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不得违背诚信原则扰乱诉讼秩序。鉴于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章专门规定了"对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这也是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和保障机制。
以上所述,是诚信原则对当事人实施诉讼行为的主要要求所在,但如前所述,当诚信原则由民法领域发展到民事诉讼法领域之后,在接受规范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外,还对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活动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乃至案外人参与诉讼、协助诉讼的活动起调节作用,这可以视为诚信原则由私法实现公正、及时、准确地行使审判权,要求法官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作出最终的裁判之前以适当的方式公开自己的内心判断和心证,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从而确保当事人接受公正裁判的权利,避免突袭性裁判的出现。对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案外人也有相应的要求,如要求证人如实作证、鉴定人如实鉴定、翻译人如实翻译、案外人依法提供协助等等。为了保证诚信原则得到真正落实和贯彻,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必要建立宣誓制度。宣誓制度是一种确保陈述真实的预防性制度,它既适用于当事人,也适用于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等诉讼参与人。同时,还要加强对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予以制裁的法律责任制度建设,比如在刑法上增加规定民事伪证罪和藐视法庭罪的罪名,在侵权行为法上应明确规定恶意诉讼或滥用起诉权属于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在诉讼法上要完善各种类型的惩治措施,包括诉讼费用的恰当配置、强制措施的适当运用以及诉讼上的推定制度等等。此外还应当明确规定对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进行处理的程序权制,比如当事人提出诉讼的程序、法院依职权主动实施制裁的程序、违反者的补救机会及程序等等。总之,唯有在树立、强化全民诚信观念的基础上,在实体和程序、刑事和民事、预防和惩治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建设,诚信原则方能在民事诉讼中切实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胡启凤(1961- ),男,湖南芷江人,湖南省芷江师范学校教务科副科长,讲师,从事法学方面的研究。联系电话:13973093108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79页。
2、聂明根:《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研究》,载陈光中等主编:《诉讼法论从》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330页。
3、[日]谷口安平:《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义原则》,载其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订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6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页。
5、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78-79页。
6、聂明根:《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义原则》,载陈光中等主编《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328-329页。
7、[日]谷口安平:《民事诉讼中的诚社信义原则》,载其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订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75-177页。
8、汪安亚等:《民事诉讼中的诚社信义原则》,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3卷第3期。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3/1999号行政法规:国旗、国徽及区旗、区徽的悬挂及展示

澳门


澳 门 特 别 行 政 区
第3/1999号行政法规

国旗、国徽及区旗、区徽的悬挂及展示

行政长官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五十条(五)项,并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第5/1999号法律第二条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第6/1999号法律第三条的规定,经征询行政会的意见,制定本行政法规。


第一条
必须展示或悬挂国旗的地点和日子
一、每日展示或悬挂国旗的地点:
(一)行政长官官邸;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边境管制及检查站;
(三)澳门国际机场;
(四)前澳督府;
(五)行政长官指定的其它地点。
二、工作日展示或悬挂国旗的地点:
(一)行政长官办公室;
(二)行政会;
(三)立法会;
(四)终审法院;
(五)检察院;
(六)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外办事机构;
(七)行政长官指定的其它地点。
第二条
重大庆典和节日须悬挂国旗的机关和地点
每年国庆(十月一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十二月二十日)及元旦(一月一日)上条第二款规定的所有地点须悬挂国旗。
第三条
升降国旗
一、国旗在直立的旗杆上须徐徐升降。升起时,须把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
二、下半旗时,须先把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降下时,须先把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
三、根据国际惯例,国旗是在日出时升起,日落时降下。为方便行政起见,在政府建筑物升挂的国旗,须在上午八时升起,下午六时降下。
四、每支旗杆只准升挂一面国旗。
五、须向奉派执行这项职务的人员详尽阐明正确的升降国旗程序。
第四条
国旗下半旗
行政长官在应当将国旗下半旗的情形中,发布国旗下半旗的指示。
第五条
国旗的购置、装设、保养及征求批准
一、经济财政司司长负责为政府各部门购置国旗。
二、供升挂的国旗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只可由中央人民政府所指定的企业制造。
三、在政府建筑物和场所装设旗杆的安排,由运输工务司司长负责。
四、须定期检查国旗,以确保清洁及完好无缺。无须使用时,须把国旗弄干、折迭整齐和妥为存放。
五、如遇恶劣天气,可以不升挂国旗。
六、除第一条所述地点和日子外,如拟在政府建筑物或政府办事处升挂国旗,事先须征得行政长官批准。
第六条
必须悬挂国徽的地点
行政长官办公室与政府总部大楼必须悬挂国徽。
第七条
国徽的购置、装设及征求批准
一、经济财政司司长负责购置国徽。
二、供悬挂的国徽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只可由中央人民政府所指定的企业制造。
三、在政府建筑物和政府办事处装设国徽的安排,由运输工务司司长负责。
四、除第六条所述地点外,如拟在政府建筑物或政府办事处悬挂国徽,事先须征得行政长官批准。
第八条
必须展示或悬挂区旗的地点和日子
一、每日展示或悬挂区旗的地点:
(一)行政长官官邸;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边境管制及检查站;
(三)澳门国际机场;
(四)前澳督府;
(五)行政长官指定的其它地点。
二、工作日展示或悬挂区旗的地点:
(一)行政长官办公室;
(二)政府总部大楼;
(三)行政会;
(四)立法会;
(五)各市政机构(或临时市政机构);
(六)各级法院;
(七)检察院;
(八)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外办事机构;
(九)政府船只;
(十)行政长官指定的其它地点。
第九条
重大庆典和节日须悬挂区旗的机关和地点
每年国庆节(十月一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十二月二十日)及元旦(一月一日),上条第二款所列机关和地点必须悬挂区旗。
第十条
区旗的购置、装设及保养
一、经济财政司司长负责为政府各部门购置区旗。
二、在政府建筑物和场所装设旗杆的安排,由运输工务司司长负责。
三、须定期检查区旗,以确保清洁及完好无缺。无须使用时,须把区旗弄干、折迭整齐和妥为存放。
四、如遇恶劣天气,可以不升挂区旗。
第十一条
国旗与区旗同时悬挂
一、国旗与区旗同时悬挂,须把国旗置于中心、较高或突出的位置。
二、当国旗与区旗同时升挂或并排升挂时,区旗须较国旗为小。
三、列队举持国旗和区旗行进时,国旗须在区旗之前。
四、当国旗与区旗并排悬挂时,国旗在右,区旗在左。
五、每支旗杆只准升挂一面区旗。
六、凡国旗和区旗与其它机构的旗帜同时悬挂,其它机构的旗帜不得较区旗为大。
七、凡国旗、区旗与其它机构的旗帜同时悬挂,须把国旗置于中心,区旗在左,其它机构的旗帜在右。
八、本条所指的左、右的位置,在室外时应以旗的正面面向观众为基准,以观众之左为左,观众之右为右;在室内时,以人背向展示国旗及区旗的后方墙壁为基准,以该人之左为左,该人之右为右。
第十二条
升降区旗
一、区旗在直立的旗杆上须徐徐升降。升起时,须把区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区旗落地。
二、下半旗时,须先把区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降下时,须先把区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
三、根据国际惯例,旗帜是在日出时升起,日落时降下。为方便行政起见,在政府建筑物升挂的区旗,须在上午八时升起,下午六时降下。
四、国旗和区旗同时悬挂,须先把国旗升起,最后才降下。
五、须向奉派执行这项职务的人员详尽阐明正确的升降区旗程序。
第十三条
区旗下半旗
行政长官在应当或认为适宜将区旗下半旗的情形中,发布区旗下半旗的指示。
第十四条
必须悬挂区徽的地点
下列机关和地点须悬挂区徽:
(一)行政长官办公室;
(二)政府总部大厦;
(三)行政会;
(四)立法会;
(五)市政机构(或临时市政机构);
(六)各级法院;
(七)检察院;
(八)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外办事机构;
(九)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边境管制及检查站;
(十)澳门国际机场;
(十一)行政长官指定的其它地点。
第十五条
区徽的购置及装设工作
一、经济财政司司长负责购置区徽。
二、在政府建筑物和场所装设区徽的安排,由运输工务司司长负责。
第十六条
禁止使用
未经行政长官事先批准,任何人不得在任何行业、职业或专业中,或在任何非官方机构的标识、印章或徽章中,使用国旗、国徽、区旗、区徽或其图案。
第十七条
生效
本行政法规自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起生效。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制定。
命令公布。
行政长官 何厚铧


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主要技术政策》的通知

铁道部


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主要技术政策》的通知
铁道部




部属各单位:
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将修订后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予以发布。请各单位、各部门及时组织学习,认真贯彻执行。
铁科技〔1993〕166号文发布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同时废止。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充分发挥铁路技术经济优势,积极发展铁路,满足运输市场需求。
第2条 铁路技术发展的总原则是:在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加快科技进步,突出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运输安全为前提,不断提高运输能力、质量和效率。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积极采用高新技术,重视技术的综合集成。根据不同运输需求,采用不
同层次的技术和装备,系统配套,发挥整体效能。改革管理体制,制订相应的政策,推动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3条 铁路技术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铁路现代化。逐步建立客运快速、货运快捷和重载、行车高密技术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并重,不同层次技术装备并存的具有中国铁路特点的技术体系。建成能力大、质量高、效益好、安全可靠、全面信息化的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方向
是:旅客运输高速化、快速化,货物运输重载化、快捷化,运营管理信息化,安全装备系统化,建设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
第4条 本技术政策是铁路技术发展的纲要文件,铁路有关规划、规章、规程、规范、标准等均应据此适时编制和修订。

第二章 列车速度、密度、重量
第5条 普遍提高行车速度,积极增加行车密度,合理确定列车重量。以满足运输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运输资源、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为目标,实现三者的合理组合。
第6条 行车速度:提高列车速度是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及技术发展的重点。继续实施提速战略,扩大提速范围。在经济发达、客流集中的运输通道,修建速度300km/h左右的高速铁路,其线、桥、隧等主要固定设施要预留进一步提高速度的条件。
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旅客列车最高速度200km/h,繁忙干线旅客列车最高速度140~160km/h,其他线路旅客列车最高速度120km/h。快运货物列车最高速度120km/h,普通货物列车最高速度90km/h。
第7条 行车密度:追踪列车间隔时间高速铁路按3~4min设计;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按5min设计;繁忙干线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按6min设计;单线区段平行运行图周期最小按30min设计。
为增加全路平均行车密度,要不断提高双线、多线、电气化和自动闭塞线路的比重。
第8条 列车重量:普通旅客列车不大于1100t,旅客列车编组不大于20辆,车站到发线有效长650m。
普通货物列车一般3000~4000t,车站到发线有效长850m;重载货物列车5000t,车站到发线有效长1050m;运煤专线可开行10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部分车站到发线有效长1700m;快运货物列车一般不大于1500t。
使用轴重25t低动力作用的大型四轴货车,进一步提高列车重量和运输效益。

第三章 路网建设
第9条 路网建设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满足市场需求、国土开发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做好总体规划。大力修建新线,加强既有线技术改造。新线建设以客货运输大通道和西部铁路为重点,既有线改造以提速、扩能和电气化为重点。加速快速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建
设,积极发展电气化铁路。推动合资铁路、地方铁路的建设,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不断扩大路网规模、优化路网结构和提高路网质量,逐步建成四通八达、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铁路网。
第10条 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必须加强前期工作,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合理选定技术标准,做到远近结合,固定设备与移动设备、点与线、干线与支线之间的协调配套,提高运输能力、运输质量和投资效益。
第11条 客货运输特别繁忙的干线,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修建第二双线,实行客货分线运输。以客运为主的线路积极采用高速技术。

第四章 铁路运输
第12条 继续扩大运输能力,大力提高运输质量。采取客货运输并重的方针,重视发展旅客运输。
加强运输组织理论研究,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装备及科学的运输组织方法,优化运输资源的配置,调整运输产品结构,强化市场营销,提高竞争能力,以适应客货运输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第13条 铁路运输组织必须贯彻集中统一指挥的原则,优先安排国家重点运输任务。重视运输组织方式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改革货物运输计划、列车编组计划及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办法,提高编制质量。严格按编组计划编组列车、按运行图组织行车。大力提高列车正点率。

第14条 全面提高旅客列车速度。扩大朝发夕归、夕发朝至、一日到达、快速及旅游等列车的数量和运行范围。提高旅客运输的装备水平,逐步建立以高速铁路、快速铁路为主的快速客运系统。
发展城际、市郊旅客运输。
第15条 简化货物运输的手续和环节,加速车辆周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推进集中化运输和“门到门”运输。开行多种形式的货物列车。发展大宗货物重载运输和高附加值货物快捷运输。快运货物列车“客车化”。逐步形成快捷货运系统。
第16条 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改革管理体制,发展国际标准箱。建设一批大型集装箱办理站,开展大陆桥运输和多式联运。
第17条 发展特种货物运输。增加专用运输工具,扩大运输能力,加强组织管理,改善运输条件。
改革冷藏运输管理体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冷藏集装箱和新型冷藏运输工具,开发相应的配套设备,逐步淘汰加冰冷藏车。促进冷藏运输链的建立。开发与采用新冷源和其他保鲜技术。
第18条 发展直达运输。加强装卸基地建设,优化编组站布局及作业分工,减少车辆中转及改编次数。路网性编组站加速实现综合自动化;作业量较大的编组站实现自动化;其他编组站采用适用的技术装备。
第19条 繁忙干线应在列车运行图上安排工务、电务、供电等设备综合维修“天窗”。“天窗”时间:采用中、小型养路机械的区段90~120min;采用大型养路机械的区段150~180min。双线区段的设备维修“天窗”应按上、下行设置,施工时可组织反向行车。

第五章 铁路行车安全
第20条 铁路运输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依靠先进技术和装备,保障行车安全。以行车安全为核心,保障旅客运输安全为重点,系统配套发展铁路安全技术与装备,制订、修订有关行车安全的规程、法规和标准,加强安全管理,完善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第21条 大力发展安全检测技术,建立监测、控制和管理决策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网络。
完善并推广机车和车辆故障检测诊断系统、对固定设施进行多层次多方位检测的技术和装备、机车车辆安全运行的地面检测系统,研究采用固定设备在线自动检测、远程诊断及故障预报预警技术,实现列车安全运行动态检测和行车主要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第22条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提高运输设备的可靠性。进一步完善检修体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寿命研究,实行寿命管理,制订科学的检修标准,不断提高检修质量。
第23条 研究泥石流、洪水、滑坡、坍方、落石、岩溶坍塌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治、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开发高速铁路灾害预警预防系统。
第24条 研究事故救援、快速抢修和长隧道消防技术与装备,加速救援手段的现代化。发展铁路道口安全保障设备,减少道口事故。
第25条 大力提高行车人员素质,研究应用人机工程理论,改进设备机具,改善作业环境和条件,加强自控和互控手段,减少人为事故。

第六章 铁路信息化
第26条 铁路信息化是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快以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铁路信息化。
第27条 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应坚持全面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标准、资源共享、设备共用,实行工程化管理,并与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近期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及车号自动识别、全路客票发票和预订、综合办公自动化、铁路成本核算等系
统。在产品及工程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基础数据采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普遍采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发展各种信息服务和相关技术。
第28条 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应立足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做到统一基础编码,坚持开放性和规范化,加强应用软件开发和实施的组织管理,防止重复开发。加强信息系统投产后的应用管理,发挥综合效益。
第29条 充分利用共用通信资源和网络技术,加快开发高效、实用、安全的铁路企业网并与公用网互联,以适应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第30条 重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完善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体制,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不间断运行。

第七章 机车、车辆与供电
第31条 大力发展电力机车牵引技术,积极提高电力牵引承担的换算周转量的比重。在高速铁路、快速铁路、运煤专线、繁忙干线及长大坡道、长隧道、高海拔地区等线路上,应采用电力机车牵引。其他线路及调车作业应采用内燃机车牵引。
第32条 积极发展交流传动技术,逐步完成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的转换。实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设计模块化、简统化。发展机车新型转向架、微机控制、检测诊断等新技术。货运机车最大轴重25t。
第33条 发展自重轻、性能好、满足不同层次旅客需要和不同运用条件的空调客车、快速客车、双层客车、高级旅游车等新型客车,逐步形成系列。推广机车向客车供电技术,采用DC600V供电制式。高等级旅客列车应采用集便装置。
第34条 积极研制高速旅客列车。在旅客运输繁忙的城际铁路可采用电力或内燃动车组。开发应用摆式列车和先进的城市轨道列车。
第35条 发展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的新型通用及专用货车。发展运行速度120km/h的快运货车。开发应用轴重25t低动力作用的大型四轴货车。改造转8A型转向架,以适应90km/h运行速度的要求。加快淘汰滑动轴承和旧杂型转向架。采用大容量新型缓冲器,逐
步淘汰旧型缓冲器。
第36条 电气化铁道供电能力必须与运输能力相适应,供电设施预留发展条件。发展牵引供电系统综合整治技术,提高电气化铁道的供、用电质量。逐步实现牵引供电系统监控自动化、远动化及运行管理智能化、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现代化。
大力提高电气化铁道的运行可靠性,提高接触网的结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采用高强度、耐腐蚀、少维修或免维修的接触网零部件,优化牵引供电系统与机车设备的绝缘配合,改善弓网关系,积极研究采用自动过分相装置和弓网安全监测装置,开发接触网施工、检修新型装备。
第37条 机车车辆主要零部件实现系列化、标准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机车车辆及其主要零部件的技术性能、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实现免维修或少维修。采用科学方法对机车车辆制造、运用、维修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评估。
第38条 客车采用盘形制动。推广电空制动、双管供风、防滑器、小间隙自动车钩和密接式车钩等装备。机车采用空电联合制动及新型基础制动装置,研究减少列车纵向冲动的技术措施。货车采用120型空气制动机及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逐步淘汰GK、103等旧型制动机,积
极采用高摩闸瓦,发展整体铸钢轮。快运货车采用新型基础制动装置。动车组采用复合制动模式。
列车紧急制动距离分别不得超过:
旅客列车:
120km/h-800m
140km/h-1100m
160km/h-1400m
200km/h-2000m
250km/h-2700m
300km/h-3700m
普通货物列车:90km/h-800m
快运货物列车:120km/h-1100m
第39条 积极推进机车车辆修制改革,在预防修基础上,开展状态修、换件修和主要零部件的专业化集中修,推广先进检测手段和维修装备,形成运用、维修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客车按走行公里检修模式。

第八章 工程与工务
第40条 铁路勘测设计应采用航测、遥感、物探、卫星定位测量、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结构设计研究采用可靠度理论。
铁路选线或改线应加强地质勘察,积极推广综合勘察技术,无法绕避不良地质、水文复杂地段时,应采取工程措施,不留后患。必须注重铁路长远的综合经济效益,加大曲线半径,优化平面线型及布设。合理选择限制坡度,充分发挥牵引动力的作用。
第41条 加强路基质量控制。加强边坡防护和防、排水措施,积极采用新型支挡结构和路基加固新技术,积极推广土工合成材料。采用新技术处理线路结构变化的过渡段。
桥梁应向高强、轻型、整体、大跨度、新结构发展,提高桥梁的耐久性。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的桥梁设计应进行列车-线路-桥梁整体动力特性分析。制订新的桥梁活载标准,提高以货运为主的新建线路桥梁的设计荷载等级。
既有干线桥梁与路基应根据运输需要,逐步进行改造与加固。
加强隧道的地质勘测和监测。积极采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和控制技术,研究灾害的防治和报警技术。广泛采用机械化施工。研究有利于围岩稳定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提高隧道结构的整体强度。积极开发越江、越海隧道等技术。发展城市地下工程技术。开展施工对既有结构物影响和
相应施工装备的研究。
第42条 优化轨道结构,实现各部件性能的合理匹配,提高轨道整体结构承载能力。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和干线采用60kg/m钢轨轨道结构。繁忙干线应采用60kg/m的淬火轨或微合金轨。重载运煤专线可采用75kg/m淬火钢轨轨道结构。
扩大无缝线路的铺设范围,推广跨区间无缝线路。高速铁路和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建设时应一次铺设无缝线路。研究和采用适用于不同运输条件下的道岔,提高道岔的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主要干线采用新型轨枕和一级道碴。发展少维修、高性能的弹性扣件。研究开发无碴轨道结
构技术。
第43条 高速铁路、快速铁路、繁忙干线应采用大型养路机械养护线路。加速大型养路机械国产化。发展岔区和桥隧等特殊地段的专用养路机械设备。研制并采用新型施工机械,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第44条 建立工程建设、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线、桥、隧养护维修标准和制度,开发和采用新型的检测、计量设备,研究采用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等的诊治技术及桥梁状态评估技术,提高工务设备的养护维修管理水平。

第九章 信号与通信
第45条 铁路信号与通信的技术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综合化。
第46条 积极采用调度监督、调度集中设备及配套技术,研究发展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加快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现代化建设。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应建立相应的综合调度系统。
第47条 积极发展列车运行安全控制与配套技术,不同速度等级的线路应采用不同层次的技术装备。
单线半自动闭塞区段,应完善区间列车占用安全检查设备;繁忙区段可采用自动闭塞。双线区段,应采用自动闭塞;繁忙区段发展采用多信息、双方向自动闭塞。
列车运行速度不大于120km/h的线路,采用机车信号与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列车运行速度不大于160km/h的线路,逐步实现以机车信号为行车凭证,采用列车超速防护系统或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列车运行速度不大于200km/h的线路,采用以多信息无绝缘轨
道电路为基础、车载信号作为行车凭证的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列车运行速度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研究采用以数字编码无绝缘轨道电路为基础、具有间隔自动调整功能的列车运行智能控制系统及高速、快速列车信号兼容技术。
第48条 积极稳妥地采用计算机联锁设备。在干线逐步推广分动外锁闭道岔转换装置,研究发展区域性计算机联锁控制技术和行车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计算机联锁一体化技术。
第49条 铁路通信应充分利用公用基础网络资源,优化配置、强化管理,确保铁路通信的安全可靠、灵活畅通。铁路通信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与数字卫星通信为辅,综合利用多种传输手段。铁路通信应加强保密措施。
第50条 铁路通信应采用先进的传输、交换、接入等新技术,发展数据、图象、文字、传真等非话业务,提高铁路通信的现代化水平。
第51条 发展数字调度通信、列车无线调度通信、集群移动通信、应急通信、会议电视电话等专用通信系统,满足铁路运输生产、经营管理、行车安全、事故抢险等需求。
第52条 提高铁路信号与通信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现代化维护管理体系,采用微机监测和远程诊断等新技术,完善维修技术手段,改革维修体制,延长维修周期,逐步实现设备的状态修,不断提高维护水平。

第十章 质量、环保与节能
第53条 贯彻“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方针。加大质量技术监督力度,强化标准化和计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运输服务质量。
第54条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适应铁路技术发展的铁道行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督。
第55条 强化铁路专业计量工作,提高计量器具配备率、受检率,提高铁路专用计量检测水平,采用在线计量检测技术和先进的专用计量检测仪器设备,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提供技术手段。
第56条 贯彻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
第57条 完善工业产品监督检验、招标采购和验收制度,扩大监督抽查范围,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提高铁路工业产品的质量。
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强化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完善保证客货运输质量的各项措施,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第58条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和铁路有关规定,积极推行GB/T24000-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铁路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施工要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扰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行洪、泄洪要求,注意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重视铁路沿线的绿化。
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59条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废水、废物的回收利用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处理列车垃圾和污物。积极采用减振降噪新技术。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和产生的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60条 认真贯彻国家的用电、用热、用水能耗标准,未达到标准的铁路设备应进行技术改造。发展适应铁路特点的新能源或代用品,推广运用节油、节电、煤炭清洁燃烧、余热余能综合利用、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等新技术。
附件:《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说明(略)



2000年8月11日